根據省植保站預計今年全省農作物病蟲發生2.58億畝次,程度重于去年,如何進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,奪取糧食豐收。近日,《安徽日報》記者就農業病蟲害防治對省農委植保站相關負責人進行采訪,現將采訪內容轉載如下:
立春已過,天氣逐步轉暖,新的一年各項農業生產很快將忙碌起來。
“小麥、油菜一起身返青,就到了病蟲害發作的高峰期。做好病蟲害預測預報,抓好防治方案的制定和落實,關系一季作物收成。 ”省農委植保總站站長黃秋云說。
近日,省植保總站發布報告,預計今年我省農作物主要病蟲總體偏重發生,發生程度重于上年。
黃秋云介紹,預計今年全省農作物主要病蟲發生面積2.58億畝次,其中小麥病蟲發生面積9700萬畝次、水稻病蟲發生面積9750萬畝次、玉米病蟲發生面積4300萬畝次、棉花病蟲發生面積420萬畝次、油菜病蟲發生面積920萬畝次、東亞飛蝗發生面積98萬畝次。
具體來說,小麥病蟲總體偏重發生,赤霉病在沿淮及其以南麥區存在大流行風險,蚜蟲、紋枯病偏重發生,其他病蟲中等以下發生;水稻病蟲總體偏重發生,其中稻瘟病、紋枯病等偏重發生,稻飛虱、二化螟、稻薊馬中等至偏重發生,稻縱卷葉螟中等發生;玉米病蟲總體中等發生;油菜菌核病偏重至大發生;棉花病蟲總體偏輕至中等發生。
依據當前田間病蟲基數和作物苗情,結合種植方式科學測報
專家是如何預測一年病蟲害發作總體趨勢的呢?
省植保總站測報科科長夏風告訴記者,這有嚴格的科學論證過程,“前不久,省植保總站組織全省20位市、縣(市、區)植保站技術人員,邀請全國農技中心、省氣象局專家會商論證”。專家根據去年冬前病蟲基數、耕作制度、種植品種、作物苗情和氣候預測,結合農作物病蟲發生演變規律綜合分析,對我省農作物主要病蟲發生趨勢進行分析會商。
以小麥為例,夏風介紹,當前小麥條銹病在湖北省、河南省已見病葉,加之去年我省發生地域廣,發生程度明顯高于往年,因此今年我省面臨加大發生風險;從環境看,經過近期兩場大雪,土壤墑情總體過多,田間濕度大,利于病蟲害發作;從品種和耕作制度看,沿淮、淮北小麥主栽品種變化不大,多不抗小麥赤霉病、紋枯病、白粉病、條銹病,淮河以南麥區主栽品種對小麥赤霉病抗性弱。玉米和小麥輪作面積大,稻茬麥區小麥免耕、淺旋耕種植、秸稈全量還田等農事操作均有利于病菌積累。
在此基礎上,專家還要研究作物苗情和氣候情況。
根據去年12月下旬小麥苗情監測結果,整體上我省主產區麥苗個體小,群體少,冬前生長量明顯不足,一類苗較去年及常年顯著減少,三類苗明顯增加,小麥抗病蟲害能力差。而省氣象部門預測,2018年春季全省降水量較常年偏少,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,氣候條件總體有利于淮北小麥蚜蟲、麥蜘蛛等害蟲發生。
“結合以上數據,再根據病蟲害演變規律,綜合判斷今年小麥生產要重點防控赤霉病、條銹病、紋枯病等。 ”夏風說。
從種植品種看,近年來我省高產大穗型品種推廣面積大,有利于二化螟、稻飛虱、稻縱卷葉螟等害蟲生存。綜合以上分析,專家判定今年水稻稻瘟病、稻曲病、紋枯病等發作程度較重。
黃秋云表示,提前了解主要病蟲害發作規律,在謀劃一年農業生產時會更有的放矢,各地也會在技術方案、藥劑設備等方面早做準備,為科學防治贏得時間。比如,小麥赤霉病一直是影響我省小麥品質的主要病害,近年來一直發作較重。 “赤霉病只能防不能治,必須在未發作時做好預防,這就要依賴于科學的預測預報。 ”
穩生產保生態,繼續綠色防控促農藥減量
病蟲害防控,離不開農藥的使用。兼顧農藥減量和農業豐收,對現代植保提出了新要求。
記者了解到,自2015年我省啟動農藥“零增長”行動以來,農藥減量成效顯著。來自省植保總站的數據顯示,去年農藥使用量約1.28萬噸,同比下降約3.76%。今年,我省將力爭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28%,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39%,農藥利用率達到40%。
“既要穩生產,又要保生態,就要繼續抓綠色防控促減量,開展以生態調控、理化誘控、生物防控為主的病蟲草害綠色防控。 ”黃秋云說。
在生態調控技術上,各地將重點采取推廣抗病蟲品種、優化作物布局、培育健康種苗、改善水肥管理等健康栽培措施,并結合農田生態工程、作物間套種、天敵誘集帶等生物多樣性調控與自然天敵保護利用等技術。在理化誘控技術上,重點推廣殺蟲燈、誘蟲板防治蔬菜、果樹和茶樹等農作物害蟲,積極開發和推廣應用植物誘控、食餌誘殺、防蟲網阻隔和銀灰膜驅避害蟲等理化誘控技術。在生物防控技術上,重點推廣以螨治螨、以菌治蟲、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關鍵措施。在科學用藥技術上,推廣高效、低毒、低殘留、環境友好型農藥。
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,提高科學施藥覆蓋面。目前全省已有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逾萬個,從業人員總數為16.8萬人,擁有高效植保機械數量逾19萬臺,日作業能力約691萬畝。黃秋云表示,今年會繼續加大經費投入,發揮好統防統治的作用。(來源:安徽日報)
0551-65316938
0551-65320226
ahqygk@163.com
合肥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新大道98號